- 郑文芳;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经”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两个结合”的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直接与中国现代化的特色密切关联,是关涉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重大事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其结合的意义,推进两者有效融合的路径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外在保证。
2024年01期 v.15;No.127 18-2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王庆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强化自身掌握主动能力的关键。在经历了百年奋斗与发展之后,中国共产党回望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和创造的伟大成就,以科学的方式对既往奋斗历程以及形成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把握下一个百年发展主动权的准备,也以更为负责的态度对民族复兴大业的推动做出承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不仅展现了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更展现了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念与决心。
2024年01期 v.15;No.127 21-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梅志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成果、历史审视成果和环保实践成果,也为世界各国维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中国理论方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时代性的指导,强调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思政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代发展相结合,明确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的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成果的协调发展提供内在逻辑依据。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出发,对理论内在逻辑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实现马克思生态发展观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1期 v.15;No.127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 朱国平;
正义历经道德评判到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开启了空间向度。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空间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空间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正义思想和国外空间正义思想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在四个时期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空间正义。中国式空间正义主张人民群众是空间正义的创造者、空间正义是历史的、多元的、有指向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必须坚持敢于斗争。
2024年01期 v.15;No.12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刘颂扬;
保罗·策兰在其诗人生涯中一直对源始语言立足于何种时间性结构保持追问,而海德格尔基于时间存在论的诗学思想为其提供了诸多启发。海德格尔的境域时间揭示出一个兼涉历史生成性和本真神圣性的存在,策兰将其转述为一种“时间性永恒”的辩证法,并在诗歌创作中切近这种“时间性永恒”。但在策兰看来,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的深层旨归仍然导向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原乡,其立足荷尔德林展开的诗意栖居论也隐含了某种同一性专断。诗的时间性不应导向存在的本源,而应不断否定与超克自身,指向匿名的陌异。
2024年01期 v.15;No.12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贾孟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世界遗产所在国应通过适当的法律措施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目前,我国共有39项世界文化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各项遗产在遗产分布、遗产形态、遗产管理区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随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出台,以及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地方世界遗产保护条例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新理念和新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2024年01期 v.15;No.12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